必博国际

必博国际
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必博国际 > 新闻动态 > 特朗普封锁中国科技人才,老牌盟友英国宣布加大人才引进

特朗普封锁中国科技人才,老牌盟友英国宣布加大人才引进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13    点击次数:61

特朗普封锁中国科技人才,老牌盟友英国宣布加大人才引进

一、特朗普到底做了什么?

过去十年,科技合作曾是中美关系中为数不多的“温带区域”。但随着特朗普今年1月重新入主白宫,这片区域迅速冷却,甚至结冰。

他重启“对华科技封锁”政策,直接针对在美华人科研人员。

具体表现为三点:

签证限制升级,尤其对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)领域的中国博士生与访问学者,审批时间延长甚至直接拒签;

“中国行动计划”类调查重启,即便没有确凿证据,也对华人教授和研究人员开展背景调查;

学术机构内部开始“自我规避”,出于对政策风险的担忧,不少美国高校逐步减少对中国合作方的支持或接触。

这套组合拳让原本留在美国进行长期研究的中国科学家陷入“走不走都不对”的尴尬局面。留下来,担心被怀疑“立场”;离开,又可能失去多年积累的研究资源。

一边喊“学术自由”,一边清查“外国背景”,这自由是不是只给一部分人准备的?

“学术寒蝉效应”开始蔓延,美国国内的科研生态也被严重搅动。许多在科研上本不问国籍的合作项目,如今也因为身份问题被迫暂停或终止。

而就在这时,英国突然宣布:我们欢迎国际人才,包括你们“不欢迎的人”。

二、英国为什么在这时候发声?

据《金融时报》5月3日报道,英国政府计划拨款5000万英镑(约合4.5亿人民币)吸引国际研究人才迁往英国,并为他们提供研究启动资金与搬迁支持。首批目标是吸引10个研究小组入驻,未来视成效可继续扩大。

这项政策虽然表面上主打“科研全球化”,但从时间点和措辞上看,其实耐人寻味。

*首先,这并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提前部署。**该计划早在特朗普上台前便已制定,只是选择在中美科技对抗升温之际宣布,显然有政治意图。

其次,英国明确表态“对所有国家科学家开放”,这与美国当前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名排斥某些背景的研究人员,形成鲜明对比。

背后动因有三:

英国脱欧后急需构建“科研独立品牌”,吸引人才是填补欧盟科研资源缺口的关键一步;

利用中美竞争的真空期,建立“科学第三地”形象,在科技全球化与地缘对抗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;

释放“英国欢迎科学家”的信号,有利于吸引被美方政策驱离的优质科研资源。

不是我说,这不就像朋友家吵架,你在旁边说“谁不让你说话,我这儿给你话筒”?高明得很。

更有意思的是,不止英国在做。加拿大、法国、挪威等多个国家也出台类似人才引进政策,并配套高额科研经费和快速审批通道。表面是“学术自由”,实则是科技人才的“资源争夺战”。

三、“学术自由”对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什么?

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,中国高端科研人员的留洋路径一直是科技追赶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这其中既包括像钱学森那样回国后的“体系缔造者”,也包括数万名留在海外、与国内长期保持合作的“桥梁型科学家”。

过去,这条路径是双赢的:

中国通过“技术外循环+人才回流”缩小科研差距;

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吸纳人才维持科技领先。

但现在,当科学家开始被要求“选边站队”,这条路径就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制度风险。

特朗普政府打压的不只是“有问题”的人,而是一整类“背景复杂”的人。这种泛化处理方式,让整个中国科研圈都产生了战略焦虑。

一个原本不应政治化的群体,开始被当作政策筹码。

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,这意味着必须重新思考三个问题:

我们能不能依靠“外部培养”来提升科研实力?

在“国家信任门槛”抬高的背景下,还有多少科技资源能公平获得?

如果世界科研体系“阵营化”,我们该怎么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和交换能力?

以前是“留学深造报效祖国”,现在变成“留学回来,带点政治雷”?真不是开玩笑。

四、科技战进入“人才争夺”阶段,中国要准备什么?

随着美国内部科研政策变得更具排他性,全球科技合作正在被地缘政治重塑。

英国此举,不是突发奇想,而是全球科技治理新格局中的一次预演:

一边是“封锁型”的美国主导路线;

一边是“开放型”的欧洲、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尝试抢人;

中间地带正在变窄,发展中国家的参与门槛正在变高。

这其实是“科技版供应链重构”:不再是组装厂和零部件的再分配,而是知识、课题与人才的重组。

对中国而言,接下来的三个方向很关键:

强化国内科研生态的独立性与吸引力,让人才“留下来”而不是“回来躲”;

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多元化,拓展除美英之外的科研联盟;

警惕“话语陷阱”:不要陷入“别人说我们不自由,我们就自证清白”的无谓争论,而应用成果、项目和平台说话。

科学本应超越国界,但当它被用作政治工具,我们也必须有自己的战略反制方式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



Powered by 必博国际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